【导语】:在湖南选调生考试中,侧重考的是考生的知识面,所以多练一些模拟题有助于考生拓宽知识面。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考生整理了更多选调生模拟试题,供广大考生复习备考。
【湖南选调生练习题】
【背景资料】
材料一:微信朋友圈中居多的养生类“鸡汤”可信吗?日前,在“2015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上海站活动上披露的《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指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志红副教授表示,互联网传播的健康消息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混乱。
材料二:“生病要吃对水果”、“人体排毒周期”、“一天要喝几杯水”……刚有微信账号的时候,张女士成为养生帖的追帖族,订阅了好几个养生公众号,基本上是有帖要看。看到适合自己的,还会亲身实验。但时间一久,张女士渐渐发现,这些养生帖让她有些凌乱了。很多养生帖都互相冲突,“有些帖子说吃这些食品能降糖,换了一个帖子又说吃这些可能对人体有副作用,一下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感觉很纠结。”张女士说。
材料三: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报告指出,健康养生、疾病主题的谣言在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将近三分之一的疾病、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在这些谣言里,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长了三四只翅膀的变异鸡……而这些病从口入的谣言,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
同时,调查发现,30%的谣言都提到了癌症。癌症因其致死率高、治疗过程痛苦、病因复杂等原因,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器。另一方面,谣言也用防癌当诱饵,趁机卖起了净水器和保险。谣言还常常用身边常见的食品用品当陷阱,例如鸡蛋、牛奶、西瓜、蒸锅、肥皂等,这些你平时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
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很多谣言披着科学养生的外衣,使许多网友特别是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并借助微信等平台传播。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结论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甚至生活观念,同时也给标榜健康的流言创造出机会。
材料四:记者注意到,市民很少主动辨别健康信息的真伪,基本不会主动验证,更不会对谣言进行举报。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表示,大家热衷于传播微信中的所谓养生帖,主要是因为科学素养不够,对这些健康知识了解不够。在国外,这样的情况就很少,比如在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苹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便是砒霜”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根据。
相比造谣者干劲十足,辟谣者却明显缺少动力。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告诉记者,由于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还有科研论文需要撰写,大多数医学专家并没有时间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健康谣言”的主要特点,并说说应该如何遏制“健康谣言”的恶性发展。
要求:简明扼要,措施合理,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特点:
1.健康谣言的主题是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主题,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将疾病、健康类谣言混入食品安全。
2.谣言多用“癌症”,成了造谣者信手拈来的一种简单好用的必杀器;
3.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进而说服读者相信;
遏制健康谣言的恶性发展,措施如下:
1.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只有当公众具备了这两种素养,才能自己有意识地去甄别,才能让“谣言不攻自破”;
2.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
3.鼓励一些有文化的教授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普及科普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历年全国各省考试公告汇总
访问中公湖南选调生考试网查看更多选调生考试信息